南北两座城市同框:“南深圳,北青岛”热起来了
摘要:北京时间20190813关于【南北两座城市同框:“南深圳,北青岛”热起来了】的具体情况和说明,让www.jiahexincheng.cn新闻频道的以图文形式为您慢慢道来。
国家战略上合示范区: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
去年6月在青岛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中国提出支持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2019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会议指出,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旨在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拓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更好发挥青岛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加强中国同上合组织国家互联互通,着力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主任宋业敏介绍,过去一年多,示范区在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示范区的多式联运中心已开行国内外班列16条,其中包括6条国际班列、2条国际回程班列、7条国内班列,初步构建起“东接日韩亚太、西连中亚欧洲、南通南亚东盟、北达蒙古俄罗斯”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中铁联集青岛中心站常务副总经理魏学伦说,中亚(青岛)班列和中欧(青岛)班列比传统海运节省约30天,去程货源主要以日韩过境的润滑油、铜制品、塑料颗粒、家具、轮胎等为主,返程货源主要包括棉纱、小麦、化肥、木材、纸浆、铬和铜矿石等。
据了解,示范区的多式联运中心与青岛港之间有政府全额补贴的循环班列,从上合组织国家来的货物经中亚、中欧班列到达多式联运中心,就相当于到了青岛港,货物在港口转海运可到达日韩等国家,示范区成为上合组织国家的重要“出海口”。日韩出口到上合组织国家的产品同样可以经海运转铁运到达目的地。
2018年,多式联运中心完成集装箱作业量53.6万标箱,增长27.3%,其中到发亚欧班列402列,占山东到发总量的81%;今年上半年,完成集装箱作业量35.2万标箱,同比增长55%。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管委会贸易合作部副部长张寅介绍,在现代贸易和双向投资合作方面,示范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以项目为媒介,推动与上合国家城市间全方位经贸合作。
截至目前,示范区已开工项目17个,总投资约130亿元,项目涉及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智能家居定制、电商与现代物流等;示范区引导本土企业对上合组织有关国家累计投资项目13个,中方协议投资额达到4.8亿美元。
其中,由中启控股集团在柬埔寨投资建设的斯努经济特区已完成10万平方米厂房建设,特区整体规划为经济作物、商贸物流等产业集聚园区,主要包括食品加工分区、工业加工制造分区以及商贸仓储物流分区等多个园区板块。
此外,示范区成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上合一号”基金,其中一期10亿元资金已正式运营,加大对“走出去”和“引进来”企业金融支持;打造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大宗商品贸易平台,8月中旬平台将与乌兹别克斯坦大宗商品交易所签约,实现联动式发展。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管委会产业创新与政策部部长贾存玉介绍,为扩大青岛与上合组织国家城市经贸合作,示范区挖掘部分上合组织国家农产品优势,引导部分企业在示范区设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并在部分上合组织国家开展订单式生产。
“我们将利用示范区的创新政策和服务,不断深化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地方经贸合作。”贾存玉说。
在商旅文化交流方面,示范区在一年多内接待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客户52批次,并赴莫斯科、圣彼得堡、明斯克、阿拉木图等上合组织国家的城市召开投资说明会;5次到日韩招商引资,目前已有食品、电梯、电机等领域的4家日本企业和15家韩国企业落户示范区。
宋业敏介绍,示范区还建设了国际商务中心,吸引上合国家工商会、商会等入驻;成立法律服务委员会,建成“检察服务保障暨法治软环境建设办公室”,被中国司法部授予全国首批法律服务交流合作基地,示范区涉外审判巡回法庭已于今年4月开始审理案件。
“我们还将招引高端人才,在示范区开展国际商务仲裁,为国际贸易提供更多法律服务与保障。”宋业敏说。
胶州市是示范区主阵地,胶州市委书记孙永红说,胶州市将围绕示范区的四个定位,即国际物流中心、现代贸易中心、双向投资合作中心、商旅文化交流中心,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用生态思维创发展环境,积极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国际商事服务平台、技术支撑平台,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把上合示范区建设成国际双边或多边框架下地方经贸合作样板。
上合示范区落户胶州:这片肩挑重担的土地
“海陆空铁”联动,青岛胸有成竹。
临近位于青岛胶州的上合示范区,一处标识有“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的巨大拱门映入眼帘,这是一片大工地,也是未来青岛的另一极。
在上合示范区内,塔吊林立,一片繁忙。这本是经济发展“洼地”,由于毗邻胶州湾,上合示范区核心区的61.1平方公里土地多为盐碱地,地表常有一层白色的盐巴,无法种植粮食。多年来,这里的居民以捕捞和养殖为生,经济发展缓慢。
随着上合示范区的确立,这里充满了蓬勃生机,但这仅仅刚刚开始。正如示范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郝国新所说,现在的上合示范区像一个咿呀学语的婴孩,发展前景远不止眼前所看到的这些。
据了解,上合示范区确立的运作模式为“物流先导、贸易拓展、产能合作、跨境发展、双园互动”,作为最重要的“物流先导”条件,青岛早已胸有成竹。胶州市商务局副局长刘学科介绍,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前身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目前已经开通16条国际国内班列,西经霍尔果斯、中亚各国、远达荷兰阿姆斯特丹,南到东盟各国。“我们的班列到达阿姆斯特丹只需要15天,相比于走海运要快30天。”来自日韩的商品在青岛装箱后一路向西、向南运往欧亚各国。
正如总体方案为上合示范区的“定调”: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拓展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化交流等领域合作,更好发挥青岛在“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加强我国同上合组织国家互联互通,着力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凭借物流优势,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2019年上半年完成集装箱作业量35.2万标箱,同比增长55%。除了多式联运中心之外,青岛拥有新建的国际机场、公路港以及青岛港的优势,可以说,“海陆空铁”四位一体的物流网络已经初具雏形。
青岛 图片来源:摄图网
谁是下一个“深圳”?
最近,随着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一南一北两座城市“同框”,让“南深圳,北青岛”这个话题,再度热了起来。
在北方,青岛经济总量仅次于北京、天津之后,也是北方除直辖市外,唯一迈上万亿台阶的城市。在南北分化趋势愈加明显之时,青岛的崛起之于整个区域来说,意义重大。
问题来了:为什么北方需要一个“深圳”?青岛能否担起“北深圳”重任?
数据来源:青岛、深圳统计局 制图:城市进化论
比创新
北方近年表现黯淡,源于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落于人后。
从经济总量看,2012年、2013年左右,北方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开始大幅放缓,2016年更首次降至40%以下。
原本大量从事低端加工制造的广东、浙江、江苏,在互联网、智能制造、高新科技等产业兴起之时率先转身,一批头部企业崛起,也由此带动区域产业链重塑,比如华为、腾讯、阿里巴巴。
而北方地区原本以资源、能源和重工业产业结构为主,存在产能过剩包袱。而其依靠大国企的发展思路,在研发创新的步子上迈得更慢。目前,除北京外,其余北方大市——如青岛、济南、大连、沈阳等,在内生新经济头部企业方面几乎“失声”。
最近发布的《中国企业专利500强榜单》,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和浙江包揽334家企业,占比达67%。而东三省、河北及山东五省加起来仅50家左右,直辖市天津也仅7家。
无独有偶,去年《华夏时报》展开的一项城市高新企业数量调查显示,15个副省级城市中,北方仅青岛、西安两座城市入围前十。而济南和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位列最末。
第一位是谁?深圳。北方城市第一位是谁?青岛。
毋庸置疑,深圳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其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5年居全国城市第一。深圳取得的成就,正在于”土生土长”出的科创与金融方面的头部企业,比如华为、大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而深圳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也主要源于这些头部企业溢出。
同样,北方需要这样一座城市,率先突破科技创新短板,作出示范作用。从副省级城市高新企业数量来看,青岛是北方最有可能的。曾经,青岛凭借“五朵金花”(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辐射胶州半岛。不过,当前青岛在高新企业数量上距深圳还有4倍差距(青岛占深圳的1/5)。并且,青岛信息技术企业呈现“小而散”特点,质量上与深圳也有较大差距。
当下,青岛正在打造平台经济,学习深圳用风投撬动双创活力。《青岛市壮大民营经济攻势作战方案(2019-2022年)》发布,其中提出——搭建创投风投机构与高成长民营企业对接平台,并计划推动10家重点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2022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4500家。
比观念
在余凌曲看来:“表面上,北部区域的步子落后,是因为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表现不佳。但在产业转型迟滞背后,实际还是思维的原因。”
城市产业发展“思维”的差异,体现在营商环境上。营商环境是个大概念,难以一言概述,但在多份相关报告中,北方城市均表现不佳。
“熟人社会、官本位、保守、创新劲头不足”……近年,北方好些城市都被贴上这样的标签,而改革与突破,正是深圳精神的核心元素。
40年前,深圳在中国担当的就是先锋队、试验田、破题者角色。“深圳干了很多别人没干过的事情,不敢干的事情!” 深圳市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处负责人孙维德,就曾这样总结深圳40年的市场化探索历程。
在多份营商环境报告中,青岛均未进入前十,距离深圳,还有数座城市的差距。而青岛若想担起“北深圳”的名头,这样的精气神必不可少。
作为计划单列市,它也曾领改革风气之先,不过近年多少有些“红瓦绿树综合征”。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青岛市主要领导公开表示,青岛已经患上“红瓦绿树综合征”,认为大家陶醉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赞誉中,不思进取。
现在,青岛提出“学深圳人、赶深圳人”。在学习深圳自我革新精神、优化营商环境具体经验制度上,青岛官方也已有诸多表态。网友对此也有期待:“以前总为青岛自豪,这几年在外面时间长了,感觉青岛真的发展慢了,尤其是人的思想不够解放,自去年南方学习以后,政府的服务意识有所提高,但感觉总的格局没有太大变化。市委市政府这次(3月)深圳之行,应该是找到了医治顽症的良药。”
当然,客观讲,青岛能否在观念与营商环境上依靠“学深圳”取得突破,进一步担起“北深圳”的担子,还有待时间检验。
比开放
国际化,意味着有能力汇聚更广阔的发展资源。作为国际名气不小的城市,深圳的优势之一就是“全球会客厅”,汇聚各国投资者、合作者。
在新一轮开放潮头,北部区域也需要一座足够出色的门户。
实际上,十七、八年前,青岛的国际名气并不输于深圳。余凌曲回忆,当时他曾前往硅谷考察,当地就有人知青岛而不知深圳。
往事如烟。随着此次青岛被赋予全新定位,青岛需要担当开放前沿的责任,再度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