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文博会︱大理守艺人和他们的宝贝
摘要:北京时间20190813关于【直击文博会︱大理守艺人和他们的宝贝】的具体情况和说明,让www.jiahexincheng.cn新闻频道的以图文形式为您慢慢道来。
云南文博会上,我州参展企业带来琳琅满目的展品,其中不少是工艺大师的精品。一件件外表冰冷的器物,内里却倾注着我州手艺人的一腔热情。
品味大理情怀,体验匠人精神。请跟随记者的镜头来看看都有那些宝贝吧!
1
咔咔咔!
在大理馆的最西侧,有一个展位连续几天来,都吸引着大批相机和手机的镜头。
原来是大理市凤仪镇赵州泥塑工作室带来的5组面塑作品,有《西游记》的齐天大圣、红孩儿、观音,有《红楼梦》的黛玉、宝玉,还有老寿星等神话人物……一个个小巧精致、栩栩如生,难怪大家都要驻足观看。
这个展位上,一组新式瓦猫作品也同样吸睛。这些瓦猫不再是规规矩矩蹲着的镇宅神兽,而是化身茶壶、香道、茶置等,或坐或卧、或眯眼或张嘴,神情各异,憨态可掬。
这些作品兼出自我州非遗传承人苏龙祥之手。近些年,他把祖传手艺不断发扬光大,作品不仅荣获国家“金手指奖”,市场销路也越来越好。如今,大理、巍山等地不少客栈、旅游景点都纷纷向他订制产品,一些博物馆也把他的作品纳入收藏。
2
省级非遗传承人尹旺松带来的手工纸同样大受欢迎,他一共带来四大箱纸,每天都能卖掉一箱。
“他们这个纸厚薄均匀、颜色好,而且手工做的纸,比起机制的晕染效果更好,画画有变化,我们很喜欢用。”昆明画家牟勇一下子就买了几十张纸。
产品大受欢迎的背后,是尹旺松对传统工艺矢志不移的坚守。“安徽宣纸甲天下,鹤庆棉纸誉西南。”尹家世代造纸,创立了“正和记”牌子,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尹旺松父亲在抗战时期和解放前夕,曾为《云南日报》前身和中共地下党的报刊造过纸。传到尹旺松,已经是第九代了。直到今天,哪怕再小的一张纸,他们也要花至少18道工序去制作。
2017年开始,随着旅游市场的推动,尹旺松又研究出花草纸,把鲜花鲜叶压入纸中,用来书写或装裱成纸灯笼,花草纸在文博会上也是很受欢迎的。
3
此次文博会,陶器也是我州参展的一大亮点。来自大理市凤仪镇的敬天窑和剑川县的岭南陋室陶艺,带来不同的陶艺作品。
“我是家里的第六代土陶人了。以前,我们家做的腌菜坛子、土碗、陶罐,在当地就很受欢迎。现在,我们还做茶具、花器在旅游景点卖,游客也很喜欢。”年轻小伙董建发介绍,敬天窑沿袭手工慢轮盘条,古法龙窑柴烧制陶,取材是当地泥土、草木碳等,工艺传统、原料天然、造型古朴。
▲董建发
“就拿这层草绿色的釉来说,是取一处本地深山的植物烧成灰调制的,超过那处范围十米,烧出来就不是这个颜色。颜色深浅,全凭烧窑的时间掌握,每一个呈现出来都是独一无二的。”董建发说,自己制陶时,除了严格遵守古法工艺,平时也会多学习,以丰富作品的形式,增加美观度。
岭南陋室陶艺的田超,同样从小对制陶耳濡目染,他介绍,他所在的剑川县甸南镇天马村,90%以上的人家都在制陶。2012年,田超开始正式拜师学艺,加入制陶大军,2017年自己也成立了公司。
▲田超
与敬天窑陶器给人的原生态感不同,田超的陶器质地更细腻些。原因在于,田超不仅坚持了古法制陶的9道工序,还增加了打磨,让泥料更细腻。陶器的颜色是黑色,这是烧制的过程中烟雾、渗碳等共同发力所致。
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董建发带来二十八个品种的五百多件陶器,田超带来七八百件,到了今日下午,已经销售殆尽了。
记者 杨若兰 文/图/视频
审核:马丽芳
终审:李成林